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我大明二皇孙,开局挣下一亿两在线阅读 - 第400章

第400章

    大殿中落针可闻,不少人额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坠落,就算蛰了眼睛也没人敢去擦。

    “好了,这几个捣乱的走了,咱们接着刚才继续说。”

    朱瞻圭笑着坐在了阶梯上,看着下方的所有人诱惑道。

    “诸位臣公,你们想发财吗?你们想花钱的时候不用遮遮掩掩吗?你们想让家里的人,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吗?”

    这三连问,让所有人咽了口唾沫。

    这不是被诱惑的,而是被吓的。

    无数人在心里哀嚎。

    好家伙,太吓人了。

    我的太孙爷,你想怎么样就直接说,别搞这些虚头巴脑的,我们胆子小,可经不住吓呀。

    “大侄子你直接说想干啥就行了,不用整这些没用的话!”

    大臣们那紧张的心情,朱高煦倒是没体会到。

    他贪污喝兵血是众所周知的事,老爷子都一清二楚,也没有把他咋地,朱瞻圭就算是有真实的证据,也无法拿他怎么样。

    撇了一眼拿着袖子当扇子扇的二叔朱高煦,朱瞻圭没好气道。

    “二叔,那边有冰炉,你到那边呆着去行不。能不能别打扰我说话,小心我告诉爷爷,你阻挠他的计划!”

    老爷子没事,朱瞻圭父子俩也不能可能拿自己下手,朱高煦那点心慌瞬间消失,变的底气十足。

    虽然底气十足,但老爷子的计划他还真不敢阻挠。

    要是让老爷子知道了,至少是一顿海扁。

    轻哼一声,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懂朱瞻圭话中的讽刺,朱高煦大大咧咧的走到了墙角的冰炉,从里面拿出了一杯冰西瓜汁,美美的喝了。

    一边喝还一边招呼,还在战班里站着的朱高燧。

    “老三赶紧过来,这里有西瓜汁,哈哈,老大这么多年了还是有这个习惯,总喜欢在夏天的时候,把喝的东西放到冰炉里!”

    朱高燧冲着朱胖胖朱瞻圭呲了呲兔子牙,也乐呵呵的跑过去,拿出一杯靠在冰炉边,美滋滋的喝了起来。

    两人算是彻底的放心了。

    只要老爷子活着,朱瞻圭就不能拿他们怎么样。

    哪怕就算老爷子真的没了,朱胖胖也不可能这么快对自己下手。

    至于老大要万一也提前走了怎么办?

    凉拌呗,反正过一天是一天。

    看到潇洒的二人,宁王抬了抬腿也想过去,可无意中撇到朱瞻圭那黑如锅底的脸,又悻悻的收回了脚。

    朱老四在这个大孙子不敢拿,这两个叔叔怎么样,但可不代表着不敢拿他这个十七爷爷下刀。

    这小崽子此时正憋着一肚子火呢,自己要是冒出头来,说不准就要拿自己开刀了。

    算了,怂一时是一时吧,等朱老四死了再说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营造的气氛被两个混蛋给破坏了,朱瞻圭也没心思跟众人闹着玩了,对着旁边的纪刚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一群锦衣卫,抱着一大堆文件走了出来,路过每个人面前的时候都给发一本。

    除了殿中之外,外面的低层官员和世家代表们也一人拿了一本。

    “这是一份资料,上面记录了一些大家知道,或者是不太清楚的事情!”

    在锦衣卫发的时候,朱瞻圭走到另外一个冰炉,取出了一瓶肥宅快乐水。

    尼玛,这天真热。

    或许是人多的原因,大殿中闷热很。

    朱瞻圭身上的衣服,早已经被汗水给浸透了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有事要处理,他真不愿意跟这些大老爷们挤在一起商量事情。

    在灯火的照耀下,拿到了文件的官员,看到了封面上的几个字。

    帝国走向灭亡的原因。

    看到这个题目,很多人都茫然了一下。

    费劲巴拉的把所有人叫过来,难道就因为这点小事。

    喝了几口水的朱瞻圭,伸手示意让众人先看看。

    杨士奇打开了手中的文件。

    第一页的标题,就让他身体震了一下。

    土地兼并!

    这是一则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的一个桉例。

    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家族。

    很久以前天下大乱,这个小家族在乱世中摇摇欲坠,随时有覆灭的危险。

    一次偶然的机会,小家族的一个子弟投靠了一个诸侯,随后凭借聪明才智出谋划策,一步步的获得了一定的权利。

    后来这个诸侯平定了天下,这个小家族的子弟也得到了封赏,成为了一个小贵族。

    明白兔死狗烹的小家族子弟,没有继续在朝廷为官,而是以身体有病为由,回到了辞官回了乡。

    他用这么多年来得到的钱财,兴办私塾,教育自家子弟。

    随着十几年的培育,家族子弟一代代的成才,在朝中担任着各种职务。

    由于朝廷对百姓的农税非常重,小家族周围的百姓们,为了躲避农税,把田产都投到了这个家族有功名的人名下,从而躲避朝廷的收税。

    一年两年下来,这个家族所在的县城,1/10的土地落到了他们名下。

    每年收上来的田税,都是一笔不菲的数字。

    可人心是贪婪的,得到了这么多,他们还想得到更多,更想给后世子孙留点家业。

    某一年,家族所在地闹了灾荒,看到机会的小家族,趁着灾荒之年,用低到极点的价格,买到了灾民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