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大明王冠在线阅读 - 第250章

第250章

    道:“注意各大城门,周边的安防亦要警醒。”

    王顺领命而去。

    朱棣端起郑和给他倒满的酒,举杯犹豫再三,还是对黄昏道:“朕欠你的,以后还你。”

    说完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黄昏只好端起酒杯,“为家国大事,微臣的这点牺牲算不得什么。”

    心里其实分外郁闷。

    这是老子的大喜之日啊,结果朱棣为了引梅殷出手,先是对朱文圭、朱允熥几个人下手,逼迫梅殷垂死一击,又借老子的婚礼跑出来,故意给梅殷制造机会。
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朱棣这货很钢铁直男。

    这一次的行动,朱棣有十成胜算吗?

    没有!

    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了紫禁城。

    这件事做得很永乐。

    是男人,就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简单,直接,粗暴。

    而且有用。

    所以黄昏不反对,因为他觉得,既然永乐是这样的永乐,他永乐都敢用命来豪赌一场,那我黄昏又何必斤斤计较一场婚礼。

    没准百十年后的史书中,这场婚礼还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朝阳初升之时,旌旗飘飘,刀戈林立。

    无人出声。

    寂静之中,数千人的军阵散发出铁血而森严的味道,宛若一头沉睡的饿狼自半夜醒来,等待着明月破开乌云的那一刹那,对月而啸。

    梅殷浑身披甲,手牵战马。

    在他身畔,是京营五卫其中三卫的最高将领,在靖难和靖难之后的立场,都很含糊,靖难之前,支持建文,靖难之后,亦对朱棣表忠心。

    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档案早就被人调换了,调换的内容,恰好是这三人早些年的经历——皆和梅殷在太祖、建文帝两朝任职时有关。

    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不仅京畿的京营中有,地方卫所中也有。

    甚至于连天子亲卫中也有。

    梅殷这些年经营的脉络之深,远超世人想象。

    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直想动梅殷,然而又不敢动,原因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弄死梅殷,不仅会引起朝局动荡,传到民间也会失去军心、民心。

    所以才有今日之事。

    今日梅殷一旦动手,朱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说梅殷原来你要造我老朱家的反啊,那我只好杀你了。

    世人一听,原来梅殷是造反被杀,那就算梅殷的旧部想复仇,也师出无名。

    打仗,师出有名很重要。

    梅殷站在马畔,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地平线,看不见应天城。

    但梅殷已望见京畿。

    这一天,他等了很久,从朱棣让宁国公主给他写血书那天开始,他就在等这一天。

    第204章 等

    有些巧合。

    站在梅殷身畔的京营将领统率的卫所,在五军都督府在京畿五卫中,驻防东、南、西三个方向,这三人一直就是京营这三卫所的最高将领。

    在建文帝登基之前就是。

    朱棣进应天,和这些人打了一架,本来是要血战到底,不过随着谷王朱惠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,这一架打了一半。

    朱棣跑进应天城,奉天殿一场大火,建文帝自焚火中。

    京营就没和北军打了。

    天子都死了,打毛。

    普通士卒可没有你们高级将领那么多家国情怀忠君爱国,他们大多只是用命在博一点军饷养家糊口而已。

    士卒不想打,将领也没办法,于是降了吧。

    反正紫禁城里发号施令的都姓朱。

    何况这些将领也是有想法的:建文帝登基,重用方孝孺、齐泰、黄子澄等一众文臣,很有重文抑武的趋势,大家作为武将,还真不是有多喜欢建文帝。

    朱棣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沙场走出来的人。

    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,朱棣也会更多的为武将着想不是?

    这个道理和靖难功臣支持朱高煦为储君一样。

    都是利益使然。

    但是——

    世间事情,意外就意外在但是两字。

    梅殷虽然是儒学大儒,正儿八经的读书人,偏生在治军上有那么点能力,以往又得太祖重视,在军中也任职过很长时间,为人处世极佳,在军中有他自己的心腹圈子。

    要不然建文帝敢让梅殷总兵领四十万?

    没点能力哪可能嘛。

    站在朱棣身旁的三人,皆是京营三卫所的镇抚,官职不大,和内阁辅臣一样,从五品,但这些人却是掌控着兵权。

    到了关键时刻,有他们在,比兵符好使。

    调兵要用兵符。

    这是常识。

    但兵符不是给所有士兵看的,而是给卫所将领看的,这三人作为卫所最高长官,经营了这些年,卫所上下早就是自己人。

    大家清楚,梅殷一旦挂了,朱棣就会开始清算。

    他们要么永无出头之日,要么死。

    死不可怕。

    可怕的是家眷都要被流放、充入教坊司。

    当兵的人么,总有那么点血性。

    大家秘密聚在一起,商量了下,觉得可以用头上的脑袋来博一场富贵,反正输赢结局都差不了多少,早死晚死而已。

    于是振臂一呼,高层将领沆瀣一气,带着底下不明就里的士卒们聚在了应天城南门以外十数里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