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1503章

第1503章

    虞翻有些不服气。“陛下此言,臣不敢苟同。你说的那是器,不是道。君子不器……”

    “君子不器是不能,还是不为?”

    虞翻顿时语塞。

    坐在一旁的周不疑和曹冲互相看看,忍俊不禁。他们都见识过虞翻的狂傲,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吃瘪。

    尽管如此,刘协还是同意了虞翻的请求,对讲武堂的军械专业进行扩招,并继续由他本人亲自授课,范围也由原本的算学扩展到物理、化学一类。

    从前一段的实践来看,魏伯阳、于吉等人炼丹说得头头是道,可是讲解其中的原理却不怎么行。说到底,他们还是术士,不是道士,精于术而疏于道,讲不明白背后的原理,更不知道怎么讲才能让人理解。

    在这方面,刘协的优势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“准备一套考题,能通过考试的再招进来。”刘协挠挠头。“免得有人又找门路,想将子弟塞进来旁听。孩子听不懂难受,我也难受。”

    虞翻深表赞同。“陛下放心,我亲自出题。”

    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 目中无人

    刘协为讲武堂的学员讲解算学,本是为培养人才,加快军事技术的更新换代。可是在某些人眼里,这却成了亲近天子的捷径,或是所谓的殊荣,千方百计的要将子弟塞进来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些想考散骑却没能如愿的。

    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。

    刘协传授的算学已经超出了《九章》的标准,脱离了实用范畴,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度。他们听不懂,压力非常大。刘协要照顾他们,不得不放慢进度,也很难受。

    而那些真正有能力从事军工技术研究的学员却因此牺牲了效率,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。

    刘协非常后悔,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,进行入学考试,将不够资格的人挡在门外。

    天赋、基础才是唯一的标准,进讲武堂不能成为权贵子弟的又一项特权。

    虞翻早就看不惯那些智商不够的学生,对刘协的决定求之不得。他答应得太爽快,反倒让刘协有些担心,嘱咐虞翻拟好试题后让他看一眼。

    虞翻哈哈大笑,一口答应,随即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是否接受更多的女学员。

    讲武堂几乎都是男子,仅有的几个女子都是研发军械的。孙尚香算是特例,但她是虞翻的入室弟子,与众不同。其他以统兵为目标的学员都是男子,无一例外。

    虞翻也不赞同女子进讲武堂,但研发军械的除外。

    就这几年的经验来看,女子除了体力上先天稍逊一筹外,在智力上并不差。加上她们没有统兵的野心,反而更能安心研究军械,更容易出成绩。

    甄宓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,她在宛城建桥的帮手中,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女子。

    他还发现,有女子参与的项目,男子的积极性也更高。

    刘协同意了。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性别进行限制,只是人们的观念调整有过程,愿意将女子送入学堂的还是不多。目前进讲武堂的女子大多是将领的妻子、女儿,进武堂也是为了将来能与家人一起出征,不必两地分居。

    有女子愿意进讲武堂,他求之不得。

    他更希望有女子学习用兵之道,将来纵横战场,成为大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,使马云路、吕小环的事迹不会成为绝唱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腊月初,交州送来捷报,孙策攻占苍梧郡治广信。

    美中不足的是,因为遭到了反抗,伤亡比较大,将士们使用了非常手段,有过激行为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,就是屠城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士燮留在原籍的族人,被杀了个干净。

    看到战报的那一刻起,刘协就有些头疼。

    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,屠城都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暴行。但他也不打算苛责孙策,这几个月孙策很憋屈,遇到激烈的抵抗,一时失控,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
    军纪要整顿,正好配合即将结案的凉州驻军扰民案一起处理,以警告全军。

    这件事可以由太尉府、司空府负责。

    让他意外的倒是另一点:形势发展到这一步,广信居然还有人激烈反抗。

    联想到交州诸郡的反应,不由得刘协不生疑,士家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么大?

    他与贾诩商量,派人去查一查,搞清楚情况。

    这个任务落在了刚刚入职的太尉府令史赖恭肩上。

    赖恭是零陵人,之前曾依附刘表,被刘表任命为交州刺史,却与同样接受刘表任命,出会苍梧太守的吴巨不合。两人相攻,赖恭不敌,弃官返乡,休息了几年。

    刘协到零陵后,赖恭再次入仕,在太尉府为令史。令史是卑官,赖恭人到中年,当然是不甘心的,但他之前的履历是在刘表麾下,在朝廷不算数,也只能如此。

    现在有机会立功,他当然求之不得,非常积极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赖恭出发后不久,刘协陆际续续就收到上书,大多是谴责孙策屠城暴行的。

    甚至有人说,就是因为孙策残暴,所以士燮兄弟才不敢投降,交州才迟迟不服。如果朝廷改用仁义之将,交州根本不用打,立刻称臣。

    对这样的奏疏,刘协一律留中不发,也不发表任何看法,就当这些奏疏没有出现过。

    他想看看,究竟是哪些人在为士燮兄弟鸣不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