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1444章

第1444章

    万一天子不爽,就算今天不面折荀彧,心里这根刺也埋下了。

    刘协面不改色,淡淡地笑了笑。“依荀君之见,后宫应该是什么样的规模?是依周礼,还是依光武皇帝成法?”

    荀彧摇摇头。“陛下,今日之议,重点不在后宫的规模。”他从一旁的周不疑手中取过刚刚诵诗受赐的厌胜银钱。“今日只谈钱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刘协有些意外,不禁转头看向杨彪等人。“真是难得啊,荀君不论礼,要谈钱了。”

    杨彪抚着胡须,微微颌道。“管仲曾言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比干在朝则为忠臣,在野则为财神。宛人范蠡出仕则为名相,经商则为巨富。荀彧施政河南,关心经济也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刘协瞥了一眼杨彪,暗骂老狐狸。

    听你这意思,我不听他说就是纣王、越王是吧?

    “行,那就谈钱。”刘协笑得更加灿烂。“可惜纣王、齐桓公、勾践都不是什么明君,要不然我倒是愿意成全荀君这效仿前贤的心思。”

    杨彪尴尬地躬身请罪。“臣引喻失当,请陛下治罪。”

    “罢了,是我让你们轻松些的,有错也是我有错在先。”

    杨彪更加尴尬,老脸通红,讪讪地笑了两声。

    荀彧面色不变。“陛下岂是帝辛、小白、勾践可比。若帝辛有陛下一半明睿,周不能代商,当复有十七世之命。小白、勾践若有陛下一半英伟,岂是偏安之霸?臣等有幸,能追随陛下兴复汉室,再造儒门,建万世太平,岂敢知而不言,言而不尽?陛下宽待老臣,人所共知。司徒终年辛苦,一时兴奋,不胜酒力,引喻失当,瑕不掩瑜……”

    刘协抬手,示意荀彧别再叨叨了。

    “说正事,说钱。”

    就今天这气氛,他也不可能因为这几句话,真的处置杨彪,搞得举座不欢。

    经过杨彪一打岔,气氛轻松了许多。

    荀彧说起了他的建议。

    其实也很简单,量入为出而已。

    皇室的礼仪要不要?当然要,但是不能过。

    过犹不及,有违中庸之道。

    在一定的条件下,天下贡赋是有限的,不能没有节制的开销,否则入不敷出,卖官鬻爵、横征暴敛必然出现。而且上行下效,一旦天子随心所欲,不按既定的制度来,官员自然变本加厉,老百姓就苦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例子很多,不甚枚举,足以为鉴。

    所以,天子要以身作则,控制支出。

    至于后宫的规模,就算不从礼的角度出发,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,也有必要加以控制。既然仓禀实而知礼节,那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后宫规模,以免超支。

    荀彧话锋一转,盛赞天子节俭,后宫规模之小,不仅没有逾礼,而且比历代以俭朴著称的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,后宫的开支也因此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位。

    众人虽然知道荀彧这话有夸张的成份,却还是不约而同的点头赞同。

    平心而论,天子的确算不上好色。比起孝桓、孝灵的后宫规模来,天子的后宫堪称寒酸,甚至不及一些地方豪族。

    荀彧接着说道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现在正是定规矩的时候,否则等将来经济条件好了,后宫规模大了,再定规矩,可就难了。

    “具体规模,一时难以细言,但臣有一个建议,以支出占天下税赋的总额计,当在陛下此刻规模之上,止于明章扩充后宫规模之前,具体数字,当由司徒府测算。”

    荀彧顿了顿。“臣冒昧敢言,明章能继光武遗制,不失为明君。只是扩充后宫一项,殊为失策,遗祸无穷。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,陛下若能预立制度,使后世之君有所守,则天下可久安。”

    刘协听懂了。

    荀彧的意思其实也简单,就是希望以制度的形式,将后宫控制在光武帝时的规模,以免开支过大,拖累财政。

    至于少府与大司农是合是分,具体如何划分,都不是重点。

    重点是皇室开支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。

    为了能让他接受这个建议,荀彧甚至没把话说死,留下了充足的余地。现在还只是天下初安,新政初行,税赋收入已经呈现迅猛的增涨势头。假以时日,财政状况更好,同样的比例下,皇室的开支也会水涨船高,想多纳几个贵人、美人也没问题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财政状况不好,后宫规模也会受到影响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是要将皇帝与天下绑定,对皇权进行限制,不能随意加赋,更不能用卖官鬻爵之类的手段筹集资金。

    第一千一百八十章 妇人之见

    看着一本正经的荀彧,刘协一时愣住,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

    怎么说呢,既有意外,又有失望。

    意外是荀彧这几天读书似乎大有收获,居然暂时抛开了儒门视为根基的礼,直接谈起了钱,而且在这种场合直谏,勇气可嘉。

    失望则是荀彧做了这么多准备,摆开这么大架势,却没拿出一个成熟的意见,还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次上。

    就这?

    一时间,他甚至搞不清这是荀彧的能力上限,还是荀彧的勇气上限。

    这位三国最富盛名的谋士终究是个君子,难以摆脱知识分子骨子里的软弱性,否则面对曹操的空食盒,他就不会自杀,而是拍案而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