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770章

第770章

    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厚,尤其是对当下众叛亲离的袁绍来说。

    与朝廷议和是一个将过去的失误抹去,从头再来的机会。

    刘繇、许劭也借此表明了态度。

    如果袁绍接受他们的建议,他们还是同道,将来在朝堂上共进退。如果袁绍固执己见,那就怨不得他们向朝廷称臣,与袁绍刀兵相见。

    刘繇的表态非常有份量,不由得袁绍不认真思考。

    一旦刘繇决定向朝廷称臣,不仅孙策、周瑜可以放心北渡,刘繇也将率豫章之兵渡江,围攻颜良。加上已经进入汝南的宗承等人,颜良弃守庐江只是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事情到了这一步,就不是田丰所说的试探。不管袁绍愿不愿意,与朝廷议和都势在必行。

    即使是冀州人,也不反对议和。如果能见好就收,何必杀得血流漂杵?

    面对手握以十万计的并凉精兵,一心想立功的韩遂,再加上北疆虎视眈眈的荀攸,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必胜的把握。之所以咬着牙苦斗,就是想有条件的和。

    多年以来,袁绍麾下文武难得的取得了一致,不管是冀州人还是汝颍人,又或者是其他人,都赞成袁绍为天下苍生计,忍辱负重,与朝廷议和。

    反正忍辱的只是袁绍一人而已。

    无奈之下,袁绍上表朝廷,请求议和。

    第六百二十九章 人心所向

    建安三年八月,在关中迎来秋收之际,周忠的出使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

    刘表、刘繇先后上表,正式承认朝廷正朔。

    他们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,只是与朝廷断绝了联系,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,又恢复了联系,顺理成章。纵有微过,也是瑕不掩玉。

    而袁绍的上表就显得意义重大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山东州郡已经只剩下两派:一派向朝廷称臣——哪怕只是名义上,一派依附袁绍,拒绝向朝廷称臣。

    袁绍上表议和,意味着州郡分据的局面有可能打破,天下太平的机会就在眼前。

    在天下大乱十几年之后,没有人可以抗拒这样的诱惑。

    刘协也不能,否则他就是穷兵黩武,就是秦皇、汉武式的暴君,甚至更差。

    接到袁绍的上表,刘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,最后一声叹息,下诏召开临时朝会,召集在关中的大臣议政。

    不管他愿不愿意,必须表现出足够的重视。

    镇西大将军韩遂、司徒赵温、刚刚上任的大司农刘巴自然在朝会之列,就连远在北疆的假太尉杨彪、招抚益州的司空张喜都“及时”地赶了回去。

    对这种巧合,他们都表示是天意,天下太平、大汉中兴的天意。

    是不是天意,没人说得清。

    但肯定是人心。

    人心所向,众望所归,形成的合力势不可当。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镇西大将军韩遂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,反对议和。

    朝会一开始,杨彪、赵温、张喜三人就不约而同的起身,向刘协贺喜。

    杨彪甚至激动得老泪纵横。

    “自中平元年黄巾之乱以来,至今已经十四年,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,可喜可贺。夫子曾说,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如今陛下施政三年,便能终结乱世,恢复太平,合乎夫子之道。”

    话音未落,附和声一片。

    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“陛下就是有圣人”的口号,搞得刘协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这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。

    不过他更清楚,与其说是拍马屁,不如说是将他架了起来,让他无法拒绝袁绍议和的请求。

    拒绝了,那就不是圣人,是昏君。

    这么好的机会,你不肯议和,你还想干啥?

    所以,是否接受议和的问题还没开始讨论,就有了结果。

    议和,必须接受议和。

    但怎么议和,就没那么容易取得一致了,甚至一开始就开始了激烈的交锋。

    韩遂首先提出,袁绍身为渤海太守,以武力擅夺冀州,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韩馥,又率冀州之众南下侵夺兖豫,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,叛逆无疑。即使他现在俯首称臣,也不能将既往的责任一概抹除,至少不能承认他的冀州牧,应当恢复渤海太守的身份。

    韩遂的话音未落,立刻有人提出反驳。

    袁绍的确有不臣之举,但这些不能完全怪他。当时先是董卓乱政,随后又有李傕、郭汜等人把持朝政,州郡起兵,并不是针对天子,而是针对董卓、李傕、郭汜等人。

    不等韩遂反驳,那人便直接对韩遂开了火。

    你韩遂不也曾起兵进攻关中?

    韩遂当场就哑火了,脸色铁青的坐了回去。

    刘协特意打量了一下那个战斗力极强的年轻人。他对这人没什么印象,看服饰,像是三公府中的掾吏,具体是哪个府,又是什么官职,他就不清楚了。

    镇西大将军韩遂挨了当头一棒,其他人就更不敢轻易发言了。

    天下大乱十几年,谁敢说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?既然大家屁股上都不干净,何不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以大局为重?

    虽然没人这么说,却已然成为共识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,刘协直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:以何种条件接受袁绍的称臣为宜?

    片刻的沉默后,杨彪起身。“臣以为,当委任袁绍为冀州牧,使其率部回冀州,安抚百姓。待百姓安定后,再征其入朝为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