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书院 - 历史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729章

第729章

    想凭几句话勾勒出徐州的战况是不现实的,只能从宏观上做一些分析。

    严格来说,虽然给了刘备一个守住徐州就恢复宗籍的承诺,他却不觉得刘备真能守住徐州,挡住袁绍南下的脚步。

    不是说刘备无能——虽然刘备的用兵能力确实不怎么样——而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。不论是家世、名望之类的软实力还是兵力、钱粮之类的硬实力,袁绍都足以碾压刘备。

    除非刘备也是穿越客,而且开了挂。

    比起刘备如何才能守住徐州,刘协考虑得更多的是刘备丢失徐州之后,山东的形势会如何变化,袁绍下一步又会进攻哪里。

    刘协的判断是九江。

    袁术是袁绍心头的一根刺。不拔出来,袁绍寝食难安。

    而且袁术的战斗力还不如刘备,很可能被袁绍一波推平。

    接下来,应该就是曹操了。

    刘协很好奇,在朝廷与袁绍之间,刘表会怎么选?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周忠赶到了行在,第一时间求见。

    得知周忠将至时,刘协多少有些意外,却也没往深处想。毕竟周忠无处可去,既然不想向袁绍称臣,返回朝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    但他看到诸葛亮时,却着实吃了一惊,对周忠的印象也大有改观。

    这老臣虽然有些顽固,识人的眼光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庐江周氏的祖传技能。

    刘协与诸葛亮聊了几句,就拜诸葛亮为郎中,留在身边,参谋军政。这是年轻人入仕的惯例,即使去除诸葛亮个人的耀眼光环,仅凭周忠的推荐,刘协也会这么做。

    老臣的面子还是要给的。

    得知袁绍集结重兵进攻徐州,诸葛亮有些沉不住气,借着一次探讨的机会,他主动进言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冒昧敢言,臧霸守不住琅琊。”

    “何以见得?”刘协有些漫不经心的应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臧霸等人据山为寇,并不擅长守城,况且他们为了生存,常有劫掠之事,难免伤及无辜。琅琊百姓对他们并无好感。袁绍一到,响应者必多。臧霸内外交困,唯有弃城上山,将琅琊拱手相让。”

    刘协同意诸葛亮的看法,却又不完全同意。

    他知道臧霸守不住琅琊,但袁绍想把臧霸赶尽杀绝也没那么容易。袁绍最多只能在名义上控制琅琊郡,最后要么留兵驻守,要么以将琅琊交给臧霸为条件,诱降臧霸,以免后院起火。

    不管是哪一个结果,对他来说,区别都不大。

    “在你看来,琅琊落入袁绍之手,是好是坏?”

    诸葛亮愣了一下,不解地看着刘协。

    刘协笑笑。“说得更准确一些,琅琊人会支持袁绍吗?”

    诸葛亮沉默了片刻,摇摇头。“臣以为,琅琊人不会支持袁绍,可是在袁绍的武力面前,琅琊没有其他的选择,只能俯首称臣。不仅琅琊如此,整个徐州都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是这样吗?”刘协大感意外。“朕还以为至少徐州大族会支持袁绍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说的是五年前的袁绍,不是现在的袁绍。”诸葛亮的声音突然高了几分。“自从曹操屠彭城后,徐州人就对袁绍失去了信心。若非如此,陈登、麋竺辈也不会推举刘备为州牧,入主徐州。”

    刘协抬起头,看到了诸葛亮眼中的愤怒,不禁心中一动。

    第五百九十五章 以身践行

    历史上,对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,有很多猜测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曹操进攻徐州时杀戮太重,甚至屠城,而诸葛亮的族人因此受灾,所以诸葛亮与曹操不共戴天,宁可隐居隆中,也不肯为曹操效劳。

    但细细分析,这一点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。阳都在琅琊腹地,曹操进攻徐州时,并没有到达阳都。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后来还成了魏国大将,不仅胸怀文韬武略,还是谈玄论道的名士之一,表明年轻时受到了很不错的教育,不像经过家族覆灭的大难,劫后余生。

    所以,个人恩怨应该不是诸葛亮反感曹操的原因,至少不是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现在诸葛亮提到了袁绍,对他大有启发。

   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曹操都是袁绍的部下,甚至是打手。他在中原作战,本质上是作为袁绍的别部,而不是他本人想要逐鹿中原。所以袁绍有很多事交待给他做,当他遭受吕布、张邈背刺时,袁绍也曾派大将朱灵统兵增援。

    袁曹本是一体,所以曹操屠徐州的事也算到了袁绍头上。陶谦与袁绍不和,双方多次发生冲突。袁绍想借曹操之手杀掉陶谦,逻辑通顺,没什么毛病。

    虽然事实未必如此。

    就眼下而言,徐州人对袁绍的印象并不好,至少不会像刘协猜测的那样,徐州大族箪食壶浆,主动迎接袁绍入主徐州。

    如果是这样的话,刘备守住徐州的机会就大了几分,山东的形势或许不会像他预期的那样发展。

    “你离开琅琊好几年了吧?”刘协打量着诸葛亮。

    “臣虽离乡数年,却与乡里多有音讯往来,对徐州舆情并不陌生。臧洪因郡将而与袁绍决裂之事,臣就有所耳闻。”

    刘协笑笑。

    诸葛亮特意提起臧洪,自然是为了佐证他的论断,表明徐州人对袁绍印象不好。